人民网·天津视窗5月10日电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先贤定义的大道诠释出了大学的最高境界。与这种大道境界相对的,则是“学得文武艺,卖于帝王者”的宵小之态。在现代社会,人们仍将大学视作青年学生思考、对话、进行思想交锋,获得广阔视野去观察世界的殿堂。
但如今的现实给予大学的,却似乎是另一种苛刻的生存环境。市场、就业率、考核测评、排名、与招生计划挂钩……这些重担一一落在了大学肩上。是按新的要求着重培养“被需要的人才”,还是继续以“传授大道”为己任,这一尖锐的问题引发了学生、老师、学者的深思,而身陷其中的大学也小心翼翼地选择着平衡点。
资料图片
学生:一味“指导”就业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
安徽大学2007年毕业生王稼丰学的是中文,在今年495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洪流中,他的就业还算比较顺利。大二时他就曾在一家书法报纸实习两个月,现在顺利地成为了该报的见习编辑。谈起自己和百余同专业同学们的找工作经历,王稼丰觉得问题颇多。
“大家找工作的期望实际上已经很低了。由于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,也谈不上竞争力,”王稼丰说;“合肥的学校多,外地企业来招工的又少,就业压力就更大。”在他看来,由于学校不停地灌输就业压力,学生从大三就开始为找工作犯愁,到毕业时对工作的期望早都消磨殆尽了。
“就业的帮助和指导不是不够,而是太多了!”王稼丰无奈地说,“大学不应该如此专注于就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