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标准,日本技术,中国苦力---等待中国真正强大的那一天。
作者: hn_3412 来源: 中国机械资讯网
近日,在大阪举行的第六届中日经济研讨会上,广汽老总张房有骄傲地宣布“广汽已经成为本田最优秀的海外工厂”。丰田和中国企业的合资,正是中日互补的典型模式。在热火朝天的建厂、造车、卖车后,在中国工人的辛劳后,利润大都流向日本,中国不过赚了一点可怜的加工费。 fficeffice" />
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ffice:smarttags" />ersonName w:st="on" ProductID="丁敏">丁敏ersonName>女士和笔者聊天时说,日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,我们处在边缘,我们挣的是打工钱。
为什么我们处在边缘,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、先进的技术。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,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。
资源短缺、国土狭小的日本,发展到今天靠的是技术领先。业内人士常说,美国人掌握标准,站在最高端;日本人掌握技术,站在中间;中国人有得是力气,只好在底端干苦力。在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企业缺少资金、技术和管理,于是采取拿来主义。最具典型的是汽车业的“以市场换技术”,结果市场给了人家,技术却没学来。 美国标准,日本技术,中国苦力---等待中国真正强大的那一天。
技术方面差多少,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。中国准备建造高速铁路,就引进法国的TGV还是日本的新干线而热烈讨论。可别忘了,新干线是日本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技术;广汽集团先后和丰田、本田合资,而这两家日本企业起步时,中国全国人民支援一汽,如今双方却完全不在同一档次上竞争。再想想丰田上百款车型的技术储备,差距之大不能忽视。数码产品方面,更是日本技术独步天下,热衷于抵制日货的人买数码相机、数码摄像机时大都会碰到这样的尴尬:没有国货可以替代,除非你不买。
在日本大阪的松下展示中心,有100寸的液晶电视;如果石油价格飞涨,丰田的燃料电池汽车会迅速占领市场;在神户,政府耗资上百亿日元进行基础研究,向医疗尖端领域进军。这绝不是给日本企业做广告,他们靠着技术领先,站在产业的上游,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、资源形成互补。按照日本企业界人士的逻辑,随着经济全球化,开展商务活动时单靠一个国家能力有限,应当以国际分工方式来提高生产能力,中国是日本最好的国际分工对象。将这段话拆开解读,无非是说“中国人是日本最好的打工仔”。 美国标准,日本技术,中国苦力---等待中国真正强大的那一天。
对这种流行已久的国际分工论、比较优势论,应该仔细分析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赞同ersonName w:st="on" ProductID="钟庆">钟庆ersonName>先生《刷盘子还是读书》一书的观点: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,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。气派的摩天大楼、轰鸣的制造工厂和耀眼的GDP不是根本,因为高楼大厦可以被地震毁掉,海外投资随时可能撤走,工厂也可以迁移,技术,拥有技术的人,拥有这些人的国家,才是最具竞争力的。
回到开头的问题,中日经济到底差距多少年。笔者认为至少50年,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。技术的差距,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;技术水平赶不上去,就难免处于给人“打工”的地位。
日本的大公司重视研发,和日本的国家产业政策息息相关。二战后,日本汽车工业起步时,也曾有过引进还是自己研发的争论,最终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,日本的汽车产业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,重视技术,走到了今天。
除了公司的投入,国家也一直保持对科研的高投入。据了解,日本的科研投入占GDP的3%左右,处于世界领先位置。从今年4月1日开始,日本推行为期5年的日本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,国家总投资额为25万亿日元。技术差距大,于是中国的企业在有了钱后决定购买。然而,日本永远不会把核心技术、先进技术卖给中国。上个世纪80年代,日本的家电企业有个不成文的约定,向中国出口技术时,保证日本的技术至少领先20年。经济会全球化,但技术不会。一位日本企业家说,技术是我们的命门,不会轻易卖出去的。
和中国打交道时,日本(包括美欧)动辄提知识产权问题,这表明了他们对此的重视。可以给你投资,用你的土地,用你的人来生产。可以在你的市场销售,但对不起,我的技术不能给你。你要偷偷学,好,法庭上见。
对此,中国政府审时度势,提出了“十一五”期间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”的目标,一些企业也意识到加强研发的重要性。日本eAccess株式会社CEO千本癰夫在2006中日经济研讨会上,对华为公司大加赞赏,认为他们的技术要超过朗讯和摩托罗拉,并介绍了他们公司使用华为公司提供的技术的例子,令在座的许多日本人感到吃惊。
但我们必须承认,我们和日本的科技水平整体差距还很大。要想赶超日本,我们还需要很多年,甚至几代人的努力。
美国标准,日本技术,中国苦力---等待中国真正强大的那一天。大金精密螺丝厂-网摘